jswd
山東茂隆新材料 2020-11-16 2955
一、質量標準:
(一)依據標準:
應符合國家標準:
GBJ202-83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二)基本要求:
1、開挖準備:
(1)按設計或施工要求標高平整場地,清除和搬遷施工區域內地上,地下所有障礙物;
(2)做好防洪、排洪工作保證場地不積水;
(3)設置測量控制網,水準點要求設在不受基坑影響之處;
(4)挖土機械,降水設備試運轉正常。
2、基坑排水:
(1)設置有效的地面截水措施;
(2)基坑內設排水溝,四角或每隔30-40m設置直徑700-800MM集水井。排水溝、集水井應在基礎輪廓
瀝青木絲板主要用于道路、基建等伸縮縫,沉降縫等工程的建設,安放在構件中能長時間使用不腐敗,基建因環境溫度變化變形時不被自己的應力所破壞的作用,現國內很多基建往往是因為伸縮縫中材料使用不當,導致基建工程出現被自己的應力漲開,或材料彈性不夠,收縮時隨著塵土等雜質的進入后等再膨脹時漲開裂縫,在安裝后能阻止水流通過收縮縫進入構件內部,沖刷基建基礎層,導致基建受力不平衡出現裂縫、塌陷等現象。
線外。排水溝邊緣離開坡腳不小于0.3M,坡度為0.1~0.5%,并應比地面低300-500MM,集水井比排水溝低0.5-1.0M,并深于抽水閥深度,井壁應及時加固,集水井內水及時排出。3、人工降水:
(1)井點管在運輸、裝卸和堆放時應防止波網破壞,下入井點孔前,必須逐根檢查,保證濾網完好;
(2)降水設備的管道部件和附件在組裝前,必須檢查和清洗,并妥善保管;
(3)井孔應垂直,深度符合要求,孔徑上下一致;
(4)濾管位置應按要求埋設,嚴禁將濾管插入土中;
(5)灌填砂料前應把孔內泥漿稀釋,灌填高度應滿足要求,灌填量不得少于計算值的95%;
(6)輕型井點:
①井點管連接管與集水總管使用前嚴格清洗;
②井管埋設要求沖孔直徑不小于300MM,沖孔深度比濾管低0.5M,井點管位平砂濾之間;
③井點管埋設后應檢驗滲水性能:井點管與孔壁之間填砂濾料時,管口應有泥漿水冒出或向管內灌水時,能很快滲下方為合格;
④井點管在地面以下0.5~1.0M深度內應用粘土填實,以防止漏氣;
⑤埋設完畢應檢查漏水、漏氣、出水是否正常、有無淤塞;
⑥井點使用時應保證連續不斷抽水,并準備改電源;
(7)噴射井點:
①噴測井管間距滿足設計要求;
②成孔直徑為400-600MM,深度應比濾管深1M;
③套管內含泥量小于5%才下井管及灌砂;
④下導管進水泵應連續運轉,下好手,立即試抽排泥,水變清為止,地面測定真空度不宜小于93300Pa;
⑤試抽兩天后更換新水,工作時應保持工作水清潔;
(8)電滲井點:
①陽極使用鋼管(D=50-70MM)或鋼筋(D≥25MM)埋設時應垂直嚴禁與陰極相碰
②陽極外露在地面上20-40CM,入土深度比井點深50CM;
③陰陽極間距一般為0.8-1.0M(采用輕型井點)或1.2-1.5M(采用噴射井點);
④通電前應將陽極、陰極之間金屬與其他導電物清理干凈,有條件應涂瀝;
⑤在不需要通電范圍(滲透系數較大土層)的陰極表面涂兩層絕緣;
⑥通電時,電壓不宜大于60V,土中電流密度0.5-1.0A/M2;
(9)深井井點:
①深井布孔位置符合設計要求;
②深井孔徑應較井管直徑大300MM以上,鉆孔深度根據抽水期間可能沉積高度適當加深;
③井管沉放前,應用壓縮空氣洗井,或用吊筒反復上下取出洗孔;
④井安放力求垂直,過濾部分應放置在設計位置,井管與土壁間填砂濾料,該濾料直徑大于濾網直徑。
4、開挖:
(1)深基坑開挖總原則:分層開挖,先撐后挖,邊撐邊挖,嚴格按設計要求控制每個層面深度,在各處挖土面支撐體系全部施工完畢,并達到設計要求強度70%后方可進行下一階段土方施工,先挖圍檁支撐范圍內土體,并及時進行圍檁支撐施工;
(2)采用機械開挖,地下水位低于開挖底面0.5M;
(3)為防止超挖,機械開挖至設計坑底或邊坡邊界應預留30-50CM厚土層用人工開挖;
(4)挖土期間嚴禁挖土設備撞擊支撐體系,設計未允許,嚴禁施工機械上支撐,圍檁施工;
(5)坑內預留土設計,坡度應根據土質情況確定,一般高度≤3.0M,坡度≤2.超過上述值應分臺階留置工坡臺階寬度≥3.0M;
(6)嚴格按設計要求控制基坑周圍地面超載,尤其是大型施工機械行走路線及停靠地點;
(7)棄土應及時運出,如需堆土或留作回填土用堆土坡腳至坑邊距離及堆土高度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執行;
(8)基坑挖至土面后,應對坑底找平,如有小部份超挖,應用素填土,灰土或礫石回填,并整實至與地基土基本相同密實度;
(9)基坑開挖至設計挖土面后,應及時施工排水溝和集水井及墊層,控制圍護結構無支撐暴露時間控制在48小時以內。
5、監測:
在基坑降水挖土階段,對支撐圍護結構及周圍環境要進行嚴密監測。發生事故險情及時處理。
二、風險分析:
隨著建筑高度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在下空間要求的不斷提高,深基坑開挖施工項目越來越多。但由于對地基土認識不足,設計方法需要進一步改善,使得深基坑開挖風險相當大。深基坑開挖施工與前后施工環節搭接密切,前期圍護結構沒有保證質量或后期底板沒有及時施工,都可能引起工程事故。除此之外,深基坑開挖工程本身也要求施工隊伍要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否則圍護結構變形,導致周圍管線、道路、建筑破壞,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難以估計。降水工程使用不當,將使周圍地基土發生不可恢復的差異沉降。深基坑開挖受天氣影響也是造成風險系數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降雨將直接引起基坑積水無法施工,或挖方、堆土邊坡失穩造成工程事故。
地下水降深或降低太慢原因分析:
1、施工組織設計不周全,或施工時沒完全按照施組及有關規范執行;
2、安裝管線前缺乏必要清洗;
3、試抽、洗井工作不到位,造成井淤塞;
4、使用真空泵的井,粘土封口有欠缺。
圍護結構變形太大原因分析:
1、挖土階段,施工管理混亂,沒有落實好施組中合理開挖流程;
2、圍護結構無支撐暴露時間太長;
3、圍護結構四周堆載超過設計要求。
周圍管線建筑變形過大原因分析:
1、圍護結構本身設計、施工出現問題,圍護結構本身變形引起周圍環境變形;
2、因基坑內降水引起周圍環境水位下降;
3、監測頻度不夠,沒有及時發現周圍環境變化趨勢。
三、控制點:
項 目 要 點 1 .防止地下水降深不足或降低太慢 a、詳細復查降水施工組織設計,充分考慮到地下情況復雜性,保證降水方案合理; b、施工嚴格按規范,施工組織設計及有關規定執行,避免出現死井; c、管線安裝臆必須要清洗 d、灌填砂填料后,及時按規定試抽,洗井 e、井點孔口到地面上定深度應用粘土填塞封孔,防止漏氣和地面水下滲 2 控制基坑降水對周圍環境影響 a、抽出地下水含砂量應符合規定,如水質渾濁,應分析原因,并及時處理,防止泥砂流失 b、適當放緩降水坡度,減少不均勻沉降 c、井點應連續運轉,盡量避免間歇加載 d、加強施工進度控制,減少降水時間 e、對沉降要求較高區域采用隔水墻或回灌技術 3 防止圍護結構發生過大變形 a、嚴格執行“分層開挖,先撐后挖,邊撐邊挖”的原則 b、挖土至設計挖土面后及時進行排水措施,墊層, 支撐施工控制無撐暴露時間72小時以內 c、發現圍護結構有質量問題及時并派充足施工力量進行修補,以免影響支撐施工,增加暴露時間 d、嚴格控制基坑周圍土體超載不超設計要求 4 控制挖土對周圍環境影響 a、加強各施工環節管理,盡量減少圍護結構變形 b、挖土階段對周圍有保護要求的對象進行嚴密監測 c、有充足的事故應急能力(措施,人力,材料,機械設備)
四、預檢項目:
項 目 檢 查 要 點 1 施工方案 a、人員、機械配備情況 b、挖土方案 c、降排水方案 d、監測及事故應急方案 2 復測 a、紅線、軸線、標高 b、控制坐標轉移保護 3 降水系統 a、降水材料尤其是人造砂質量情況 b、井管、濾管、濾網完整情況 4 降水深度 開挖前滿足設計要求
五、隱蔽工程:
項 目 驗 收 要 點 1 深井井點 a、成孔質量 b、充填砂濾料量及高度 2 分層開挖標高及基底標高 滿足設計及施組要求 3 基底土質 會同設計單位(或建設單位)檢查
六、實測抽查:
項 目 抽 查 要 點 1 開挖面標高及邊坡坡度 滿足設計及規范 2 降水系統 運轉正常 3 堆土高度 滿足設計及規范 4 圍護結構荷載 a、周圍堆載不超過設計要求 b、施工機械不碰撞支撐,設計未允許,施工機械不上支撐
七、旁站檢查:
項 目 檢 查 要 點 1 開挖 a、開挖標高距設計標高20CM時,人工開挖 b、接近紅紅,灰線時,嚴密注視避免誤差 2 降水系統洗井,試抽 正常操作,抽出清水 3 意外事故處理 處理措施的可靠性
八、試驗項目:
項 目 說 明 1 降水深度 開挖期間,定期測量,保證地下水標高在開挖面 以下1/2-1M
九、提供資料:
1、挖土、降水施工方案;
2、井點成孔記錄;
3、降水記錄;
4、隱蔽工程驗收單;
5、技術核定單;
6、工程量變更單;
7、事故處理報告。
Demand feedback